一、鹰潭市工业发展基本现状
1、铜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。鹰潭铜产业集群优势在全国独一无二,共有铜工业企业130余家。万宝至马达、台湾光宝、台湾连展科技等国际知名企业以及胜华电缆、兴业电子、宏磊铜业、红旗集团、三花铜业等国内铜加工行业领军企业落户鹰潭。2015年,全市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100亿元,是2010年的2.34倍;电解铜年产量突破110万吨,铜材年加工达256万吨,占全国总量的13.8%和13.4%;电解铜年消费能力95万吨,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铜冶炼、加工基地和重要的电解铜消费区。江铜集团公司作为世界第二、亚洲最大的铜企业成为我省首家进入世界500强企业。目前,我市铜产业已形成集铜原料、铜冶炼、铜加工、铜贸易、铜研发、铜检测、铜文化“七位一体”的产业体系。
2、非铜产业发展不断加速。我市水工、节能照明电器、机械装备制造、大健康、创意制造、新能源新材料等非铜产业加速发展。三川集团是一家集生产、销售、科研开发于一体的现代企业集团,三川水表是我国水表行业中首家上市公司,“三川牌”水表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十多年保持同行业第一,成为全球单体水表生产规模最大、品种最齐全的水表生产企业。鹰潭现已形成以三川集团为龙头,以表、管、泵、阀等产品为主的水工产业链。我市节能照明产业形成了以阳光照明、美的贵雅为龙头,阿拉丁光电公司、晶科电子等18家节能照明企业纷纷集聚的态势,鹰潭节能照明产业基地被列为省级产业基地。眼镜产业是鹰潭特色产业,随着台湾最大眼镜企业华德光学有限公司、中国最大眼镜原材料生产企业亨得利金属材料有限公司、中国最大眼镜电镀企业志成电镀有限公司、国内老视镜领军品牌“夕阳红”万成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龙头企业落户鹰潭,现已形成了集原材料、配件、镜片、电镀、成品眼镜以及设备制造等行业紧密协作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。我市水工、节能照明、大健康、眼镜等特色产业产值实现四年翻番。
3、平台建设不断完善。近年来,沿320国道产业集聚升级带建设加快推进。鹰潭市电镀集控区、小微企业孵化基地一期、总部经济大楼等项目陆续建成,建成工业重点项目22个,新增产值150亿元,鹰潭高新区、贵溪经开区跻身全省工业园区十强。铜产业发展平台取得突破。铜贸易服务平台创完成两个“首创”。2015年初,鹰潭铜期货交割仓库正式揭牌,首创我国内陆铜期货交割仓库。2015年6月,中江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揭牌,首创江西省大宗商品交易所。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不断完善。2015年上半年,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和市工业控股公司先后挂牌运行。截止去年12月,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累计开展过桥业务总额11亿元,开展担保业务2.9亿元。
4、绿色转型不断升级。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中心升级不断加快。我市积极搭建“企业—高校—政府”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,全面启动“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中心”和“国家水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以及“江西省精密铜管工程技术中心”和“江西省节能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等13家省级研发平台,组建了30家市级企业研发机构,对主导产业、特色产业、传统产业服务实现全覆盖。2015年,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51户,新增21户。淘汰落后产能成效显著。2011年以来,帮助38家铜企业共淘汰铜冶炼落后产能73.25万吨,淘汰落后产能设备近90余台(套),铜冶炼行业淘汰落后产能量占全国31.4%。清洁生产审核不断推广,2015年,全市完成41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。全市8家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率为5.7%。2015年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.68万吨标准煤,与上年同比下降9.69%。
二、当前存在的问题
1、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。目前,世界经济复苏缓慢,国内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有所减弱,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,导致铜材市场需求不旺,部分铜加工企业订单相对不足。加上市场上电解铜和废铜之间的差价过小,铜加工企业特别是以废杂铜为原料的粗铜、黄铜加工企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。
2、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。目前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,“一铜独大”仍未改变。从铜产业链发展现状来看,仍以冶炼、粗加工为主导,铜冶炼产能及中低档加工产能出现过剩,企业开工率不高,产品同质化严重,高端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。
3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。电力体制改革进程较慢,有色金属企业特别是铜加工、电解铝、多晶硅等高电耗企业未能享受煤炭价格下跌带来的低用电成本。环保投入加大、社保费用计提基数提高等因素,带来生产成本刚性上升。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现象依然存在,行业财务费用同比增加。
4、资源环境压力加大。企业创新能力不足,粗放型经营尚未根本改变,工业能源资源消耗量大,煤炭消费占到了全部工业能源消费量的80%以上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市工业减排潜力下降,单位GDP能耗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目前已处于较低水平,继续下降的难度很大。加之目前实体经济运行较为困难,企业进行绿色节能改造的意愿不高,工业绿色转型存在瓶颈。
三、工业绿色转型的对策和建议
“十三五”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,也是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。未来五年,鹰潭市要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500亿,工业总产值4500亿,实现利税420亿,工业能耗总量控制在300万吨,构建高效、清洁、低碳、循环、可持续的绿色制造体系,就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:
1、突出规划引领,推动工业园区集约化。工业是我市绿色转型发展的“主战场”。我市始终把绿色发展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“生命线”,着力做好绿色发展规划。依托《鹰潭市“十三五”工业产业发展规划》引领,进一步做大工业总量,提升发展质量,形成发展增长极,实现以点串线,以线带面的集约化发展;加强《鹰潭市工业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和《鹰潭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纲要》引导作用,加快推进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,逐步形成以重点发展铜合金材料产业、智能水工制造产业、智能节能照明、大健康产业为主的高新产业园区;以铜精深加工,节能照明产业、硫磷精细化工产业为主的贵溪工业园区和以光电新能源产业(眼镜产业、节能照明产业)、创意制造产业为主的余江工业园区,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、集聚、集约的“三集”发展态势。
2、依托项目带动,推动龙头企业产业化。以铜产业转型升级为主导,推进胜华22万吨铜杆等6个项目建设,确保今年新增铜精深加工产能32.5万吨,争取到“十三五”期末,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目标为5000亿元,利税总额250亿元,实现年均增长率在8%左右。铜精深加工产品、铜基新材料产品产值占比在80%以上。今年,我市将以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为方向,推进以绿色水工、机械装备为主导的智能制造业,加快一芯科技1.8亿张智能芯片等项目建设,支持三川集团发展“智慧水务+绿色水工+健康水业”,大力引进配套关联企业,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水工产业基地。推进以LED照明和新能源为主的光电新能源产业,确保阳光照明5000万套LED节能灯等项目尽快达产。推进以绿色食品和饮料为主的大健康产业,加快云露食品等项目建设,确保养元“六个核桃”等项目达产达标。
3、鼓励清洁生产,实现工业生产低碳化。加大能耗监测力度,我市要将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,全部纳入监测范围,按月监测能耗,推进企业节能。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审核,争取到2017年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的企业不低于50%,铜行业80%以上企业达到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“清洁生产先进企业”水平。继续开展燃煤锅炉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整治工作,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,争取到2017年,绿色低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亿元左右,绿色低碳产业主营收入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9.2%提高到13%左右。争取到“十三五”期末,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13年的0.837吨标煤/万元下降到0.56吨标煤/万元;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3年的64立方/万元下降到34立方/万元;二氧化硫、氨氧、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15%。
4、延伸产业链条,实现区域工业循环化。鹰潭市高耗能行业中的铜冶炼、铜加工、电力、化工、建材等占全市总能耗比重高达80%以上,是鹰潭主要污染物排放源,也是鹰潭工业能否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。作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---江铜集团每年除了生产100余万吨阴极铜外,还从伴生资源中提取金、银、硒、碲、铼等十多种稀散稀贵金属品种,是国内最大的稀散金属生产商。更加难能可贵的是,江铜集团注重变废为宝,努力实现节能、减排、增效的三赢,形成废渣选铜、废水提铜、烟气制酸、湿法堆浸等多条“三废”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产业链,每年从闪速炉渣及转炉渣中回收铜金属9000多吨,相当于中国一座中型铜矿山全年的金属产量。目前,不但形成日处理6万吨酸性废水的能力,还从废水中回收6300吨铜,成为全国首家、最大的利用硫化技术回收金属铜并综合处理矿山废水的环保企业。
5、推进两化融合,实现绿色管理智能化。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,推进信息化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中的广泛应用。加快铜加工、机械装备制造、水工、节能照明、大健康、眼镜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,提高精准制造、敏捷制造能力。加强信息技术在节能环保管理、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,强化对高耗能、高污染行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监测,建立全市重点企业用能、排放在线监测管理系统,定期发布有关用能信息。加快高耗能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信息化改造,以绿色制造带动行业可持续发展。积极发展“互联网+工业”新业态,实施“互联网+产业”集群建设行动。力争到“十三五”期末,新增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至少30家,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0以上。
主办:鹰潭市工业和信息委员会 地址:鹰潭市信江新区经济大厦4楼 邮编:335000 赣ICP备05005851号 |